查看原文
其他

与好人有约 给心灵带来长久的美好

2016-02-15 央视新闻


感动,是细细下着的雨,是默默流着的泪,每年早春时节,它如约而来。和善良、正直、勇敢、高贵的人们约会,每年的春天也因此更有春意……自2002年起,中央电视台《感动中国》每年举办一次,在全国评选震撼人心、令人感动的人物。《感动中国》被誉为“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”。连续14年主持颁奖典礼,一起来听敬一丹与《感动中国》的故事。

     

《早春的种子

作者/敬一丹

早春的时候,最适合静下心来,想想留在心底的人。

早春时节,乍暖还寒。这是一段能让人沉静的日子。元旦前的忙碌过去了,春节的热闹刚刚散去,元宵节还没到来,在早春的这个时候,最适合静下心来,回头看看过去的日子,想想留在心底的人,听听自己心跳的声音,让我们的心得到滋润。

这也是一个播种的季节,《感动中国》想做的就是在心灵里播下一粒种子,虽然这粒小小的种子并不会马上长成参天大树,但内在的生命力使得它终会生长起来,带来长久的美好。



十四年前,我们种下一颗种子,今天,它变成了树的模样。

最初的《感动中国》是 2003年早春和观众见面的,而策划是在几个月前的秋天。每到年底,媒体都会争相推出各类年终盘点和评选,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是个创新成为习惯的团队,大家琢磨办一个年度人物评选。“神仙会”几番头脑风暴,最后,陈虻提出了点子:“找好人。”这思路如同一颗火星,引出火星四溅,讨论、质疑、完善,最后形成“感动中国”这几个字的时候,大家眼前一亮。

△2006年,《感动中国》向老兵致敬

这个将从无到有的节目是什么形态,在哪个频道、哪个栏目播,都不太清楚,听说先在栏目里试试,作为《东方时空》年终特别节目,一期播不完,就播两期。我在想象它的模样,对它似乎没有太高估价。



他们新鲜又熟悉,陌生又亲切,他们是不同的,而骨子里却又相同。

看到《感动中国》2002年度人物候选人的时候,我立刻就有感觉了。哦,是这样的人!一个个人物从不同背景带着不同气息走来,进入《感动中国》的视野。他们新鲜又熟悉,陌生又亲切;他们是不同的,而骨子里又有相同。在这里相识的人们,都有一些熟悉感,我有一种美妙的感觉,我们好像认识,心底里原先就有了这样的人,好像彼此神交已久似的。 

这样的人让我的敬意油然而生。带着由衷的敬意,朴素而郑重地表达敬意,我依稀感觉到了这个节目的模样。



感动,是细细下着的雨,是默默留着的泪,是你心底里最柔软的东西。

我对“感动”最直接的理解,就是能让人心里一热,浑身一震,是产生行动的欲望。感动可以很震撼、很宏大,也可以很微小、很温暖,是细细地下着的雨,是默默地流着的泪。感动,让我们看到,这世界除了硬邦邦的规则,干巴巴的关系,赤裸裸的利害,还有很多柔软的东西。

就这样,每年早春,我都和《感动中国》在一起。



准备这个节目时,正值隆冬,我的心却总因它而温暖。

中央电视台这些年,我参与的节目,有的很重大,有的很前沿,而《感动中国》是我最倾心也是最期待的一个。它和我内心的节拍有一种应和,对它,我倾注了由衷的情感。准备这个节目时,正值隆冬,天正冷,我的心情却会温暖起来。临近录制节目了,我就会尽量排除杂事,不敢分心,让自己的情绪“浸泡”在这个节目里。我深知,我面对的是一个有圣洁感的典礼,得让自己保持敬意,让自己的心静下来,净下来。

我与《感动中国》相伴了 14年,这个节目对我来说,是每年早春和好人的约会。每年的春天也因此更有春意。 


花开无声,却依旧美

致敬,

向没有奖杯的“白方礼们”

他流着汗蹬着三轮车,他拿着辛苦挣来的钱去给学生捐款,他愈发体弱,却依然竭尽全力。18年,他靠登山轮车的收入资助了300多个学生。2005年,92岁的老人告别了他所挚爱的世界。

这就是曾经两度进入《感动中国》候选范围,最终却没能获奖的助学老人——白方礼。

两度没能入选,留下太多遗憾。《感动中国》因此受到一些观众的批评:”为什么白方礼“不能感动中国?”这样的批评至今还在网上流传。

每年到了评选的最后阶段,都是特别纠结的时刻。名额有限,很多候选人未能入选,很多像白方礼这样的好人没能在《感动中国》接受致敬。想起来,心里就不安,几乎没法面对。

终于,在《感动中国》十年的时候,颁奖典礼上设立了一个特别的环节:向“白方礼们”致敬。这个迟到的致敬,有着别样的分量,别样的意味。一个“们”字,蕴含着很多、很多。

不管有没有掌声,

不管有没有喝彩,

他们都一如既往,

他们本来就并不在意什么奖杯,

他们只是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
这样的故事还在发生,

这样的人,就在身边。

(文字节选自《我遇到你》  作者/敬一丹)

猜你喜欢





觉得不错请点赞


本期监制/ 杨继红 主编/李浙 编辑/孙毛宁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